石雕拴馬樁歷史
石雕拴馬樁,是我國北方獨有的民間石刻藝術品,在我國渭北高原上的澄城縣分布尤為密集,其數量和品種可稱得上在全國首位。
石雕拴馬樁在以前原本是過去鄉紳大戶等殷實富裕之家拴系騾馬的雕刻實用條石,以堅固耐磨的整塊青石雕鑿而成。而如今石雕拴馬樁常栽立在農家民居建筑大門的兩側,不僅成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機構成,而且和門前的石獅一樣,既有裝點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時還有鎮邪避災的作用。
現在在蒙古的呼倫湖中豎立著一塊不規則的長方形石柱,相傳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拴馬樁,它可能就是元代拴馬樁的雛形。明清兩代,石刻的拴馬樁已非常普遍,民國以后,汽車等新的代步工具慢慢替代了騎馬出行,拴馬樁就逐漸減少了。
石雕拴馬樁來源
古代的時候由于經濟發展程度不高,交通工具很少所以人們的出行受到很大的限制,動物便成了人們的日常交通工具,最常見的便是:馬。由于馬體形較大、載重量高再加上其奔跑速度較快,所以馬便成了古代人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最初沒有固定的拴馬樁,一棵樹,一根木樁子,一塊石頭,只要能固定馬韁繩就可以了。因為馬是可以隨意活動的物種所以當人們到達自己的目的地之后需要將其栓住不讓其亂跑,拴馬樁便是順應人們這一需求而被發明出來的。
石雕拴馬樁樣式
石雕拴馬樁樣式齊全、規格不一,常見的石雕拴馬樁都是方20cm的柱子,高度在1.5-2.0米之間,其最主要的不同便體現在它最上面的柱頭上。石雕拴馬樁的柱頭雕刻樣式很多,有雕刻獅子的、雕刻麒麟的還有雕刻
十二生肖的等等。根據其這一特性人們還賦予它不同的名字,像“獅子拴馬樁”、“生肖拴馬樁”等等。
石雕拴馬樁意義
石雕拴馬樁柱身大部分不做雕刻,當然根據需求有的拴馬樁柱身被雕刻上了圖案,這樣便大大增加了它的美觀性。石雕拴馬樁做工精妙、外形美觀,不僅被應用于生活各個領域更是古代人們高超智慧的完美體現。石雕栓馬樁是中國古代人民文化藝術的產物和智慧的結晶,對考古和文化藝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